此外,价格快速攀升的背后也存在着一些其他影响因素。一位光伏行业资深人士向记者透露,除政策因素外,贸易商在涨价预期下的囤货行为是重要推手。该人士还指出,市场交易中存在 “阴阳合同”(比如名义价格提高了,但实际存在赠送产品优惠)以及“双经销合同”(上下游合作企业相互采购产品并同时抬高采购价和销售价)情形,这些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真实价格信号。
市场供需基本面仍承压
尽管政策干预带来短期价格回升,但多晶硅市场供需失衡的基本面并未根本扭转。
硅业分会8月13日发文指出,按当前排产计划,8月国内多晶硅产量预计12.5万吨,9月部分复产产线继续放量,国内产量或将增至14万吨左右。而同期硅片产出基本持稳,多晶硅库存将在高位基础上累增超过5万吨,市场供需失衡的困局再次加剧。
吕锦标向记者表示,化解库存压力是当务之急:“下一步仍然需要多晶硅以销定产,优先消化库存。目前每月只消耗10万吨左右,但当月最低负荷也超过10万吨。应该从总量控制分解到季度月度需求控制,从产量控制上升到销量控制,有库存的企业不仅仅要低负荷,应该零负荷。”
硅业分会指出,为缓解供需压力,部分硅料企业正计划协同限产,若落实到位,9月产出有望环比持平,供需压力暂缓。综合来看,短期内多晶硅市场仍将靠成本保价,供需基本面影响有限。但当前的市场主流签单模式多以双经销或高性价比采购为主,仍未恢复至理性市场的常规采购状态。因此,预估当前价格已逼近阶段性高点,在产业政策或终端需求无重大变动前,多晶硅市场价格将逐渐趋于平稳。
上游多晶硅价格上涨,能否顺利传导至组件端及终端电站端值得持续观察。
记者根据InfoLink Consulting价格数据统计发现,受上游供应链波动、“反内卷”政策影响,一线厂家确实调高报价,减少低于每瓦0.7元的组件发货。但以TOPCon双玻组件为例,其大宗交付价格6月底每瓦0.66—0.68元,至8月14日仍在每瓦0.64—0.68元之间波动,整体价格保持稳定,未见上涨之势。
InfoLink Consulting于8月14日发文指出,终端需求疲软影响逐渐显现,TOPCon组件后续订单报价已开始走跌,当前新单成交量较少,主要执行前期订单。
SMM硅基事业部高级分析师陈家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直言,当前“反内卷”环境下,光伏市场最大的问题是“有价量少”,存在“终端需求萎靡、组件报价虚高”的情形。
陈家辉表示:“过去一段时间以来,多晶硅领域的‘反内卷’包括限价限产、能耗管控、收储并购等相关措施,但这些措施或未落地,或效果不显著。其作用能否进一步影响价格,要取决于政策执行力度,而非是‘一阵风’。”
多晶硅价格的反弹能在“反内卷”政策支持下持续多久,其能否传导至产业链中下游进而改善制造端盈利能力,仍需经受其自身供需基本面与终端市场需求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