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产业转型的角度来看,代表经济转型方向的领域如人形机器人、算力、智能驾驶等,仍然是可以重点关注的方向。尤其是一些企业将来有可能做大做强,现在正是把握产业机会的时机。”杨德龙表示。
值得一提的是,2025年沪深交易所同步发布《上市公司证券投资专项指引》,明确对“战略协同型投资”的支持方向,为企业资金入市提供了操作规范与政策保障。
苏商银行特约研究员武泽伟告诉记者,多家上市公司密集披露大额自有资金投资计划,反映出市场风险偏好显著提升与增量资金入市意愿增强。一方面,低利率环境导致固收产品收益率普遍降至历史低位,银行理财及其他传统配置渠道吸引力下降,迫使企业寻求更高收益的资产;另一方面,A股7月以来放量向上连续上涨,多行业轮动推升赚钱效应,强化了企业对资本市场中期向好的乐观预期。险资等中长期资金也在政策引导下加速入场,如监管要求大型险企每年新增保费的30%投向A股,仅此一项2025年或为银行股带来超1400亿元增量资金,进一步夯实市场流动性基础。这种情绪与资金面的正向循环,推动市场正从防御性理财转向主动权益配置的趋势。
平衡资金效率与主业协同
中信证券指出,目前全市场结算资金占流通市值的比例尚在合理区间,赚钱效应仍在持续积累。根据对中信证券渠道调研的情况,估算目前全市场结算资金(证券账户里面的现金,其增加和减少只能通过银证转账和买卖股票实现)占流通市值的比例约为8.07%,2014~2015年市场上行阶段该指标基本稳定在8%~10%之间,当前的读数尚在合理区间。此外,去年10月初大量散户涌入市场时该指标的读数约为9.37%,也明显高于当前水平。
宏利基金方面指出,从外部环境来看,美联储降息预期的强化,与国内积极政策形成共振,预计将为A股与港股市场注入强劲动力。其中,流动性敏感型市场如港股,此前受外资流出与估值压制较为明显,本轮有望迎来更显著的估值修复与外资回流行情。
对于上市公司而言,在把握A股投资机遇的同时,也要注意相关风险。武泽伟提示道,企业闲置资金投向权益市场的逻辑核心在于平衡资金效率与主业协同,需严守风控底线。其特点一是规模可控,强调以不影响主业经营的闲散资金运作,避免杠杆化操作导致风险传导;二是目标明确,或侧重短期现金收益替代低效理财,或布局产业链上下游以强化战略协同,而非盲目追逐市场热点;三是决策透明化,通过董事会审议、专业团队管理及分散投资等机制降低操作风险,并强化信息披露以保障投资者知情权。
武泽伟表示,本质上这是“守正出奇”的平衡艺术——以主业为根基,以投资优化资金效能,但历史教训表明,若过度偏离主业或风控失当,可能反噬业绩稳定性。